学习频道>> 要闻

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以优良作风推进主流媒体系统性变革

2025-07-14 15:50:51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14期 张 坤我有话说
0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制定和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开局破题,开启全面从严治党新篇章。作风建设是党的生命线,也是新闻媒体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保障。在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过程中,中国青年报社(以下简称中青报)深刻认识到新时代主流媒体必须以作风建设为抓手,推动党建与业务高质量一体化深度融合,在转作风改文风中重塑党媒优势,为推进媒体融合系统性变革提供坚实保障。

  一、深化思想认识,把握学习教育的政治内涵与时代价值

  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中央着眼全面从严治党作出的重要部署。这项工作不仅是作风建设的再出发,更是主流媒体增强政治定力、提升引领能力的战略机遇。

  (一)作风建设是党媒政治属性的本质要求

  作为中央主要新闻单位、团中央机关媒体,中青报始终将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不是简单的纪律要求,而是检验是否做到“两个维护”的试金石,是确保党媒始终沿着正确政治方向前进的根本保障。中青报将学习教育作为加强党建和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头雁”作用,依托“三会一课”、青年理论学习小组等多种形式,确保全体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作风建设是媒体融合变革的动力源泉

  在人工智能技术驱动媒体格局深刻变革的当下,传统媒体转型面临技术迭代、流程再造、生态重构等多重挑战。唯有以优良作风破除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顽疾,才能为系统性变革扫清障碍。从“人工主导、内容生成”向“人机协同、智慧生态”转型,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党员干部以真抓实干的作风推动改革落地。通过学习教育,中青报将作风建设与媒体融合同部署、同推进,形成“学查改”一体化机制,让作风优势转化为改革动能,为打造新型主流媒体提供支撑。

  (三)作风建设是引领青年的必然选择

  面向新时代青年群体,中青报持续探索符合青年认知特点的传播路径。启动新一轮可视化“人机协同智慧生态”系统性变革,将AICG、数智人技术与新闻报道、文化产品融合,深入阐释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道理学理哲理。以“可视化六边形”的多维创新能力,解放年轻人创意生产力,为做强党在青年领域特色鲜明的一流新型主流媒体集团闯新路。推出《人工智能时代,青年如何行走》等多篇重点评论,以媒体的自身建设为着力点,探讨人工智能时代党的青年工作的有效途径,生动反映中青报从引导青年阅读、行走到育人向未来的思想引领目标。

  二、强化责任担当,构建作风建设的全链条落实机制

  中青报将学习教育与巡视整改、廉洁文化建设相结合,形成“统筹部署—深学细悟—精准查摆—创新实践”的闭环管理,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

  (一)顶层设计与分层落实相结合,构建责任体系

  中青报全力打造坚持政治育廉、干部清廉、改革倡廉、文化润廉、监督促廉“五廉一体”的廉洁文化格局。一是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列入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和党支部学习计划,涵养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二是紧盯“关键少数”,强化重点岗位、重点人员管理监督。三是以违规违纪典型案例为反面教材,赋能廉洁担当干部队伍创建。四是统筹用好各终端,把廉洁文化宣传阐释融入报社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大局。五是紧盯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选人用人等重点领域,做到监督对象全覆盖、工作落实全链条。

  (二)问题查摆与整改落实相结合,强化靶向治疗

  中青报坚持开门教育,广泛收集意见建议。突出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组织关键岗位年轻干部对照查摆岗位风险点。结合中央巡视、审计反馈问题,形成查摆问题清单,即知即改、立查立改。强化“大财务”监督管理,落实过紧日子要求,从严控制成本,严守政治纪律和财经纪律。通过建立问题台账、明确整改时限、定期跟踪评估,确保整改措施落地见效,以整改实效推动工作高质量发展。

  (三)规定动作与创新形式相结合,提升教育质效

  中青报各基层党组织在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基础上,创新学习载体,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有的在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市集游园活动”,将党建与服务青年相结合;有的开展“研学课堂”,与高校院所联学共建,让党员在参观展览中锤炼党性。有的联合开展“文化传承 创新不止”座谈会,邀请青年代表与金牌读者共议“改文风”“深调研”路径,为媒体创新提供新思路。

  三、聚焦主责主业,探索新闻媒体转作风改文风的实践路径

  中青报将转作风改文风作为提升引领力的关键抓手,立足媒体融合背景,从内容生产、制度保障、服务青年上突破,推动作风建设与业务创新同频共振。

  (一)以“青言青语”为导向,重塑内容生产逻辑

  中青报紧扣青年思维特点,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中“改文风”要求转化为具体实践。在人工智能时代,提出“AI淘汰的从来不是真正的媒体人,而是那些将新闻报道降格的‘信息搬运工’”的理念,强调记者鞋底沾着的泥土重量、笔尖凝聚的民生温度不可替代。通过徒步进入洪灾村庄、调研数百家青春小店等“在场”报道,打通“庙堂”与“江湖”,让新闻充满民生温度。

  (二)以“建章立制”为抓手,夯实坚强战斗堡垒

  中青报始终通过科学严密的制度规矩巩固作风建设成果,坚持用改革精神和严的标准管报治报,一手抓建章立制、一手抓贯彻执行。聚焦“关键少数”,细化班子成员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清单,层层传导管党治党政治责任;狠抓基层党建,形成党委常委联络督导机制,扎实推进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坚守廉政防线,制定廉洁文化建设意见,坚持风腐同查同治;强化“三维”机制,促进内容、管理、技术、运营、团务五大板块一体化协同,在实战中锤炼队伍作风;建立人才考核机制,倒逼干部职工以优良作风投身媒体变革。

  (三)以“青年书店”为切口,打造新型文化业态

  中青报坚持倡导“青春上善好活法”,创新做好大思政,全力打造新阅读新消费成长型平台。以在北京前门开设大陆首家“两岸青年书店”为基点,陆续在全国布局开设多家“青年书店”,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相结合,把“非遗、国潮、时尚、研学、文旅”与新技术新应用新场景相结合,把拓宽青年发展的城乡文化新空间与青年在社会治理中发挥作用、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相结合。通过研学、直播、沉浸式文化活动等形式,让传统媒体文风在场景化传播中焕发新生,将“青年书店”打造为服务青年的驿站、了解青年的哨点、文化传承的阵地、创新赋能的载体、讲好中国故事的窗口。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青年报社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