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艺术触摸永恒的精神高度——我画《井冈翠竹》
一部中共党史,就是一部奋斗史。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始终坚守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风雨如磐不动摇,一往无前心不改。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4周年之际,我精心创作了一幅以井冈山毛竹为题材的作品——《井冈翠竹》,以贺党的104岁生日,抒发对党的无比崇敬和热爱之情。
之所以选择井冈山的竹子为创作题材,是因为在我看来,井冈之竹是活的历史记忆。它们曾看见,暗夜中行进的火把,如星星之火在如海苍山间流动,照亮了崎岖山路,也点燃了不灭的信念;它们曾记下,红军战士肩扛竹扁担踏过泥泞小道的身影,扁担吱呀作响,挑起的是生存的沉重,更是未来的希望;它们也听见,如血残阳下嘹亮的军号声,隘口险道前隆隆的枪炮声……它们身上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革命豪情,镌刻着中国共产党前赴后继领导人民追求幸福、追求光明的不灭印记。
井冈山的竹子,从外形上看与别处的并无二致,竿竿青翠,节节向上。然而,井冈之竹却非柔弱娇媚的寻常草木,它生就一副坚韧筋骨,仿佛大地擎举向天空的铮铮脊梁。当人们驻足于黄洋界的峭壁旁、茅坪八角楼的旧居前,凝视那些从岩石缝隙中倔强挺立的身影时,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便油然而生。井冈之竹,其根须深扎岩隙,盘虬错节,紧紧抓住脚下贫瘠土壤,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根基”的深意;其竿挺拔直入云霄,“刺破青天锷未残”,青翠里透出凛然风骨,一节复一节,标记着生命在重压下不屈成长的刻度;其枝叶苍劲而柔韧,风过时簌簌如前行者的足音,亦如峥嵘岁月的深沉回响,即使在疾风骤雨中,也保持着奋发向上的生命活力。
“井冈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远那么青翠,永远那么挺拔,风吹雨打,从不改色;刀砍火烧,永不低头——这正是英雄的井冈山人,也是亿万中国人民的革命气节和革命精神!”著名作家袁鹰在他的散文名篇《青山翠竹》中写道。井冈之竹平凡如斯,却又伟大如斯。它象征着在贫瘠的土壤里,也能孕育顽强的生命和崇高的理想。在历史风涛中百折不挠、昂首挺立的井冈翠竹,是中国共产党人革命气节质朴又雄浑的象征,它扎根于人民厚土,以节节骨气撑起朗朗青天——当新笋刺破旧土,嫩叶接住晨光,那无边的青翠正以不可遏制的生机,将革命者用血写下的誓言,默默升华为天地间不凋的呼吸;而它的形态本身,正是“坚定信念、艰苦奋斗、实事求是、敢闯新路、依靠群众、勇于胜利”最直观、最生动、最震撼的写照。
我不是历史学家,无法精准复述那一个个艰苦卓绝的日子和那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作为一名画家,我选择用心灵去回望,用画笔去触摸,而最终,是那漫山遍野、看似寻常却蕴藏着非凡力量的——井冈翠竹,紧紧攫住了我的心魂,成为我表达这份厚重精神的载体,让我通过画作凝固住这份从大地深处迸发的力量感。
《井冈翠竹》为丈二尺幅(宽367厘米、高144厘米)。画面中,苍翠的竹林掩映着远方的群山,苍劲雄浑;山间晨雾弥漫,乳白色的烟霭轻盈缭绕于竹海之上,仿佛岁月沉淀下来的呼吸,氤氲着历史的厚重,又弥漫着不散的生命气息。
《井冈翠竹》表现的是巍巍井冈山上自然生长的毛竹,它们经历了自然的滋养和风霜雨雪的洗礼,强健有力,毫无病态,应当与传统文人画中的竹子形成鲜明对比。动笔前,我久久伫立,心间澎湃起无尽波澜。面对这“井冈之竹”,传统的文人画中追求的空灵飘逸,难免显得过于轻巧。我需要一种更有“分量”的笔法。
因此,我尝试将多种传统皴法相互融合,既表现刚硬、顿挫,又不失灵动、润泽。我的笔触时而沉着顿挫,如战士的脚步;时而流畅挥洒,似燎原的星火。每一次提笔蘸墨,都仿佛触到竹节那微凉而坚硬的凸起,都仿佛在与那段峥嵘岁月对话。
绘画不仅是描绘所见,更是传递所感。因此,我尝试在构图中注入更深沉的隐喻:数竿老竹并肩而立,枝叶交错,如同相互扶持的战友,体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依靠群众、勇于胜利”的团结;几枝新篁破土而出,指向曙光,寓意“实事求是、敢闯新路”的信念;画面背景的远山笼罩在朦胧却充满希望的霞光之中,象征革命的艰辛道路与光明未来。
在用色上,我以重墨描绘竹子的根基与轮廓,强调其不可撼动的坚实。为体现井冈之竹那抹坚韧的翠绿,早已浸透了信仰的赤诚,我尝试将表现竹子青翠的花青、石绿与象征革命热血的朱砂、赭石等进行微妙的交融——让那抹“红”隐隐透在竹的筋脉里、肌理中。用水墨调和青绿描绘起伏的山峦,用曙红晕染寥廓的天空,以浓淡变化的墨色描绘竹子的枝叶,待水分半干施以金粉,以展现中国革命事业生生不息的活力和光明灿烂的前景。
对我而言,创作《井冈翠竹》绝不仅是完成一幅绘画作品,而是用艺术的语汇,去触摸一种永恒的精神高度。这竹子,是枪林弹雨中的掩体,是挑粮小道上扁担的材质,是照亮茅屋的竹片火把……104个春秋流转,井冈山上的翠竹,依旧根植于这曾被热血浸染的土地,满目青翠,无限生机。看!新竹不断破土而出,而老竹躯干依然挺立;听!竹叶依旧在风中飒飒作响——这满山的竹,早已与这片血沃的土地共命运,与勤劳勇敢的人民共生息。它们以坚韧为根,以信念为干,纵使斧斤加身,亦重新拔节,以更汹涌的绿意作答:我的生命与信念已化作永恒的色彩,深深印进大地的记忆里。
(作者:第十一、十二、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书画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