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 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科学系统地回答了事关党和国家教育事业长远发展的一系列方向性、根本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深刻论述了新时代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教育篇。2025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上强调:“新时代新征程,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是推进我国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的根本遵循,必须认真学习领会,全面贯彻落实。
一、教育、科技、人才对于中国式现代化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今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教育、科技、人才这三个关键词——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指出“坚持教育、科技、人才一起抓”,参加全国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的民盟、民进、教育界委员联组会时强调“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实现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良性互动,教育要进一步发挥先导性、基础性支撑作用”。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培养靠教育。教育是孕育科技和人才的摇篮,具有先导性和基础性的作用和地位。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是经济社会发展任务中的重点。在教育领域,“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关键,落脚点在“紧紧围绕国家需求和群众关切推进教育改革发展,加快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同时强调“加强拔尖创新人才、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
教育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与人才成长的沃土。教育体系构建了系统化的知识网络,基础教育、高等教育的发展是科技自主创新和人才自主培养的根基所在。基础教育阶段传授数学、物理等基础科学原理,高等教育阶段深化专业领域研究,为科技突破提供理论储备。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格局,必须持续深化教育改革,构建开放、协同、可持续的教育生态,才能更好把握时代机遇、应对时代挑战,培育出引领未来的创新型人才,为科技创新提供不竭动力。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加快建设教育强国。
二、“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蕴含深刻的内涵与逻辑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提出“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一论述首次出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人才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论述中,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一是人才辈出。人才辈出是指人才队伍的不断壮大,实现人才在“数量”上的跃升。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是对人才辈出内涵的当代阐释和拓展。当下,自主培养与广泛吸纳是推动形成人才辈出局面的两大手段,二者各有侧重——自主培养是基于教育之功能,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模式,为人才提供优质的成长环境。广泛吸纳则是对现有人才的集聚,各领域、各地域皆有有识之士、能工巧匠,皆能为民所用、为国建功,当有“不拘一格降人材”的格局。
二是人尽其才。在人才辈出的基础上,实现人才效用的充分发挥更为关键,要善于挖掘人才特长、合理配置人力资源。我们要深刻认识“人不能尽其才”的严重危害性,自古以来,怀才不遇之人并不少见,从而造成很多人才埋没的社会悲剧。人尽其才是对公平原则的强调,意指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不受任何因素的局限或约束。应遵循有教无类的理念推进人才培养工作,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社会环境、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保障人才考核评聘机制的公平、公正与公开,让各类人才都能脱颖而出。
三是才尽其用。才尽其用是对效率原则的强调,意指每个人的才能都能得到合理配置和充分发挥。唯有做到知人善用,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价值。当下,需要构建个体价值实现与社会发展需求之间的动态平衡机制,这要求教育工作者关注差异,秉承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为各类人才提供个性化发展渠道。要求各行业领域根据自身特性,合理制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有效评估人才特长,优化调整人才结构,真正促使个人才能与职位所需相匹配。
“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生动局面”的重要特征和表现。“生动局面”强调一种动态的、充满活力或多样性的整体态势。王维笔下的“圣代无隐者,英灵尽来归”是对大唐盛世人才涌动、群星璀璨的宏伟气象的充分表达。着眼当下,一方面,“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是“生动局面”的表现形式,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共同构成新时代人才发展版图。另一方面,“生动局面”是实现“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现实保障,即开放、包容、多元的时代环境与创新文化土壤,造就“热带雨林式”的人才涌动的局面。聚焦教育工作,应当以新兴信息技术推动教育变革,打破“千人一面”的教育方式,打破“唯分数论”“唯论文论”等单一的人才评价标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为不同禀赋人才提供适合的成长通道。
三、必须以改革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
新中国成立76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教育改革在其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推动教育步入快速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轨道。其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强调“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民族素质,多出人才、出好人才”。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对世纪末教育发展与改革进行了重要部署。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部署,强调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018年,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组建,加强党对教育改革的全面领导,教育综合改革迈向系统性跃升。202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教育改革的全面性、系统性、持续性得到更加深刻的体现。正是在不断的改革之中,我国教育事业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格局性变化,从教育大国阔步迈向教育强国。
我们看到,在一系列教育改革措施之中,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逐步凸显。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来,我国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动实施“双一流”计划,推进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深化工程硕、博士培养改革等,一批标志性、引领性的改革举措取得显著成效。主要表现在:一是高校在重大科技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我国高校承担60%以上的国家基础研究和重大科研任务,承建60%的国家重点实验室,获得60%以上的国家科技三大奖。在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中,高校牵头获得的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奖、科学技术进步奖分别占总数的75.5%、75.6%、56.5%。高校在量子科技、生命科学、物质科学、空间科学等多个领域取得一批重大的原创性成果。二是高素质人才数量和质量双提升为高质量发展夯实了基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1.05年,我国新增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4年,接受高等教育的人口达到2.5亿人,在学研究生388万人(其中在学博士、硕士生数分别为61万人和327万人)。中高职学校每年培养1000万名左右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70%以上的新增一线从业人员来自职业院校。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今后的教育综合改革应重点考虑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聚焦国家战略需求,发现和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从1978年“少年班”试点,到90年代“国家理科基础科学研究和教学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再到2009年“拔尖计划1.0”和2018年“拔尖计划2.0”的实施,40余年的实践初步形成了我国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基本模式,也积累了较丰富的经验。当前,我国应进一步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的体系建设,完善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政策立法,探索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发现和培养的多元路径,强化以政府为主导的教育资源供给与配置机制等。
二是深化人工智能应用,推进高等教育数字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教育数字化是我国开辟教育发展新赛道和塑造教育发展新优势的重要突破口。”推动高等教育与人工智能融合发展,是开辟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新赛道。但当前人工智能在高校应用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人工智能应用主体表现为学生多、教师少、管理者更少,人工智能应用场景较多但层次较低、频率较少,引发管理者职业替代担忧等,并进一步导致学生依赖性增强、学业倦怠、盲目遵从、团队合作及公平感知弱化等多重隐忧。为此,应成立人工智能赋能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制定人工智能高等教育发展规划和工作方案,统筹协调政府、高校、人工智能企业相关资源,打造高等教育人工智能应用生态。同时,要加强人工智能高等教育领域的产学研合作,打造人工智能赋能教学示范课程体系,推进高校行政管理中的人工智能应用,构建人工智能应用标准与伦理规范等,推动形成高等教育领域人工智能规模化、系统化、常态化应用格局。
三是构建完善的海洋素养教育体系,有效支撑海洋强国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任务。海洋教育是海洋强国建设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目前,传统海洋教育体系已难以适应当前我国海洋事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亟需构建完善的海洋素养教育体系,进一步深化海洋强国战略。鉴于我国海洋教育存在顶层设计缺失、地域发展不平衡、体系不完整等问题,可有针对性地从强化海洋素养教育的顶层设计、构建完善的海洋素养教育学校培养体系、鼓励社会参与海洋素养教育等方面入手,逐步实现我国海洋素养教育体系的升级换代。
新时代新征程,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注入强大动能。我们必须在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事业发展进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作者: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理事,民盟中央研究室副主任)
(责编:霍 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