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频道>> 要闻

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作品

2025-04-30 14:35:0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9期 张斌我有话说
0

  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民族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文化的力量愈发凸显。然而,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我们仍需深入思考,今天需要什么样的文化作品?

  要找到这个时代的精神共鸣点

  任何一个时代的经典文艺作品,都具有那个时代的烙印和特征。新中国建立初期,歌曲《东方红》承载着人民对领袖的敬爱、对共产党的深情、对未来的向往,激昂的旋律激励着革命先辈英勇奋斗。电影《五朵金花》展现出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积极投身建设,对美好生活充满信心的精神状态。改革开放后的文艺作品,以丰富多样的形式和题材,见证了中国经济腾飞,社会发展的进程,激发着人们的创新热情。抗美援朝时期一篇战地文学作品《谁是最可爱的人》,至今仍是我们衡量文化作品的重要标准。作为创作者,应当首先要找到这个时代最可爱的人、最值得讴歌的人,要反映时代的主题、人民的心声,这是文化作品首先要解决的出发点问题。

  要把握好创新与市场的平衡点

  近些年,我们创作了不少精品力作,但文艺作品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我们看到,在西方商业文化的强烈冲击下,有的文艺作品偏离了轨道,受到“泛娱乐化”思潮影响,文化内涵明显不足,影响着年轻人的价值观。一些商业大片、宫斗剧、职场剧在银幕不断涌现,充斥着冷漠、暴力和利己,文艺的审美性荡然无存。这些文化作品以盈利为目的,但忽视了文化产品是一种实现经济效益又承担社会价值的特殊商品,它对受众的价值观和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一个优秀的文化作品不能以经济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要在艺术与市场之间寻求平衡,凭借高质量作品才能在市场上持久发展。

  当前文艺创作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娱乐化题材多、现实题材少,模仿跟风多、原创精品少,流量至上多、价值引领少。只有将正确的文化理念融入创作,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赢。建议建立文化产品价值评估体系,对弘扬正能量的作品给予财政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

  要拓展国际传播的突破点

  当面向国际受众进行文化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时,尤为关键的是实现话语转换,将“我们想讲的”转化为“受众想听的”,把“受众想听的”融入“我们想讲的”。如此一来,外国受众方能在欣赏文艺作品的过程中,深入了解中国文化,从而有效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广东的粤剧电影打开海外市场的案例证明,传统文化创新表达具有强大生命力。我们要借鉴“人工智能+”的行动经验,推动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在文艺领域的应用。建议设立“文化翻译专项基金”,培养既懂专业又通外语的传播人才。

  文化作品是时代的镜子、是精神的火炬。我们要以“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深耕创作,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追求打磨精品,以“美美与共”的胸襟推动文化交流,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贡献智慧力量。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文化产业协会会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