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频道>> 要闻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2025-04-16 15:59:02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5年第8期 李萌我有话说
0

  习近平总书记创造性地提出“新质生产力”的重大论断,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命题,更是新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的重大实践命题。2024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工作总要求中明确“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并把“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作为2025年经济工作九项重点任务的第二项进行专门部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述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为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一、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紧紧抓住科技创新这个核心要素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在实际工作中必须首先强化对“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工作,2013年到2023年间,我国研发费用由11846亿元增长到33357亿元,年均增长10.9%,远超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基础研究占比超过6%,突破了长期徘徊在5%的局面。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评估分析,全球前五大科技创新集群中国有3个,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中,中国占26个,超过任何国家。欧盟发布的《2024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示,2023年全球研发投资TOP2000的企业主要分布在美国、中国、欧盟和日本。其中,我国上榜企业579家,仅次于681家的美国,位居世界第2,较2022年增加11家,研发投资总额2405亿欧元,占比19.1%。我国已经形成的新质生产力无不得益于前期的科技投入和成果转化。如今,新能源产业已经成为我们新质生产力的“代表作”,这是持续多年培育发展而来的,从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出台的三大示范计划到现在出海的“新三样”(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大产业,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技术进步与产业发展相互迭代催生新质生产力的实践例证,科技创新核心要素的功能更加凸显。比如新能源汽车产业,2023年领域内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普遍在5%左右,宁德时代研发投入超过180亿元,比亚迪汽车接近400亿元,理想、蔚来、小鹏等新势力汽车品牌总研发投入超200亿元。面向未来,八大新兴产业、九大未来产业发展都需要拥有关键核心技术,必须强化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持续保持科技投入强度,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发挥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中的引领性作用。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不断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在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发挥更大作用。

  二、着眼智能化、绿色化的科技革命大趋势整体推进产业高端化

  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是党的二十大提出的战略部署,契合全球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大趋势。必须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未来产业,增强产业高端化的内涵,全面提升我国产业在全球产业链中的价值整合能力。

  推动制造业高端化,让“老树”发“新质”。中国这样的大国要保持强大的研发与制造能力,什么时候都不能放松。我国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超过30%,而且是“全科”的,具有全谱系、宽覆盖、体系化的优势。目前虽然制造业全球市场份额扩大的空间有限,但高端化的空间是无限的。一方面,要积极运用数字技术、智能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一个行业一个行业地推动,继续保持传统制造业的竞争力。前些年有关部门支持福建泉州在过去实施“数控一代”示范工程的基础上推进“智能一代”工程,取得了良好效果。另一方面,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目前,我国高端科学仪器、高端医疗设备、高端工业装备等顶端制造业与国际领先水平仍有差距,要大力发展工业母机、深海深空深地装备、大型载运工具、精密仪器设备,开发极端制造、微纳制造、生物制造等产业。

  人工智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性力量,大模型正在向通用、泛化能力方向发展,未来智能产业化和产业智能化空间广阔。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对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提出了新要求,需要通过系统部署场景驱动进一步落实,把大量已经成熟的浅人工智能技术运用到各个领域,改革行业、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工作模式,提升产品质量和一致性,节约各类成本,推动传统产业获得新生。同时,以大模型技术运用为龙头带动突破现有技术垄断格局,发现大模型对高质量发展带来的新机会,培育更多新兴产业。

  绿色低碳产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倒逼性力量,要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双碳”目标的倒逼将成为新能源开发利用、节能降碳等绿色低碳产业新发展的重大机遇。要做强绿色制造业,发展绿色服务业,构建绿色低碳产业结构和供应链,形成绿色低碳循环经济体系,打造高效生态绿色产业集群。加大绿色科技创新和先进绿色技术应用力度,推广高碳能源低碳利用技术、智能电网技术、蓝绿醇氢氨协同技术,发展碳氢电耦合技术、新型动力电池技术、新型储能技术、低成本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国务院和有关部门已经制定了能源、钢铁、交通、石化、建材等重点行业减碳行动计划,明确了目标、时间节点、技术路线,展示了中国绿色低碳发展的决心,坚持下去必定能够不断培育形成经济新的绿色增长点。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要从科学家模式向任正非模式演进

  所谓任正非模式,就是由创新型企业家来整合科技资源和经济资源,创新型企业成为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主体。过去在解决科技经济“两张皮”问题的过程中,有三种结合方式,一是科技长入经济,鼓励科研人员带着成果走向市场办企业,这种方式在推进成果转化,鼓励科技人员走出课堂、走出实验室,转化技术、创办企业、对接市场,推动科技经济结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这个过程中一些科技人员成为企业家。二是经济长入科技,企业办研发机构,开展自身需要的研发活动,在这个过程中成长起一批懂科技的企业家。三是建立技术交易市场,一头连着科技一头连着企业,盘活创新成果。在新时代要在用好过去的经验,继续支持科技人员走出象牙塔创办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同时,支持更多创新型企业家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深耕新质生产力,把创新型大企业的经营管理交给以任正非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家,发挥创新型企业在整合科技经济资源开拓新领域中的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分工非常重要,科学家办企业特别是办大企业不一定是内行,应更好地集中精力从事科研工作,更多地出科研成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开辟更多技术源头。

  四、重视发挥创新联合体的功能与作用,建立更加有效的重大技术协同攻关机制

  创新联合体把科技创新活动与企业发展融合在一起,是重大任务有组织科研的有效形式,缩短了从技术研发到产业化的链条。2008年科技部、原铁道部联合推出了《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组织3大整车企业,7家配套企业,500家零部件企业,25所大学,11个研究院所,5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工程中心联合攻关,取得了巨大成功,催生了如今“中国高铁”这个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品牌”。目前,创新联合体这种有组织科研和成果产业化的形式已经在行业、地方形成共识并不断落地。组建创新联合体有国家战略导向、区域发展导向、产业发展导向和企业自身需求导向,不同导向会有不同的联合组织形式。国务院国资委已经组织央企组建了24个创新联合体,比如中石化牵头绿色氢能制运储创新联合体,国家能源集团牵头CCUS创新联合体;全国工商联组织民企组建7个创新联合体,如小米公司牵头3C智能制造创新联合体。浙江等地也组织了具有地方优势的创新联合体,如正泰集团牵头组建低压电器产业创新联合体。这些都是非常有价值的探索。

  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一项关系经济发展全局的战略部署,落实好这一部署必将构建起新时代我国科技发展和产业发展的新格局。

  (作者:全国政协委员,科技部原副部长)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