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案摘编·推进健康中国建设(一)
农工党中央:加快我国互联网医疗适老化改造
案由:在当前我国数字化转型发展的大背景下,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蓬勃发展,大多数医院尤其是三级医院已完成智慧医疗布局,但是由于老年患者不擅长使用智能终端,在适应数字化就医模式方面存在困难。但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互联网医院适老化程度远不能满足老年患者就医需求。在适老化应用场景方面,“互联网﹢医疗”线上线下一体化整合程度有待加强。在宏观政策层面,缺乏互联网医疗适老化改造指导性的配套政策支撑。
建议:一、以老年患者就医需求为导向,维护数字化弱势群体就医的便利性。一是互联网医院加强适老模式配备。开设线上老年专区、一键直达适老模式入口等老年友好型界面。二是赋能科技,借助AI语音辅助、人脸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打造自助与协助多场景闭环服务。
二、全面提升老年人就医人文关怀。一是丰富“互联网﹢智慧养老”业态,打造覆盖疾病全周期的全过程服务模式,将在线问诊、复诊等线上服务,向送医、送药等线下上门服务延伸拓展。二是保留线下门诊老年人“一对一”人工服务,帮助其进行线上移动端应用操作。三是提高老年人信息素养能力,建立由政府部门主导的老年信息科普社会支持教育体系,通过科普宣教、视频展示、实景体验等,促进老年人“学得会”“用得上”。
三、加强顶层设计,完善互联网医疗适老化改造配套支持。一是以智慧城市基础建设为支撑,促进部门间的协同联动,加强健康数据的互联互通,提高老年患者就医便利度。二是按照《互联网应用适老化及无障碍改造专项行动方案》要求,开展互联网医院老人专区专项改造工作,提升互联网医院适老化水平及无障碍普及率。三是试点出台《互联网医疗适老化改造指导手册》。组织专家制定互联网医疗适老化改造标准和方案,确保互联网医疗从现阶段“可用”和“能用”向适老化改造后的“好用”转变。
推动老年医学快速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张克运:完善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标准
当前我国老年医学人才培养机制不够健全,制约了老年医疗服务发展。建议——
一、提升老年医学的学科地位,将老年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建设发展,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支持高等医学院校设置老年医学、老年护理专业,扩大办学规模,充实师资力量。
二、明确老年医院的建设和评审标准。在准入条件、服务管理以及评审细则等方面进行规范,同时制定一套规范合理的老年疾病诊疗及质量控制标准和针对老年疾病合理的临床路径等,并在老年医院的国际交流合作等方面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推动老年医院发展。
全国政协委员龚卫娟:加强老年医学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正处于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对健康服务的需求愈发迫切。建议——
一、将老年医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体系建设发展,列入国家重点专业学科建设规划。深入开展适合我国老龄社会现状与老年疾病特点的老年医学专业建设。
二、增加老年医学科普课程。科学预测老年医学人才需求,加强老年医学教育研究,制定适合老年疾患预防与治疗的人才培养计划。
三、提高从事老年病专科医疗服务人员的待遇,对于基层老年病医疗人才的培养,建议采用定向培养的方式,满足老年社会的临床需求。
全国政协委员刘梅林:加强基层老年人慢病管理
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与管理已经成为基层医疗服务的重点。建议——
一、借鉴国际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建立个性化的老年人医疗服务和健康管理体系。
二、由基层医院和家庭医生团队做好慢病、失能失智患者的基层和家庭管理,建设规范的安宁疗护、人文关怀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医护人员定向培训,为基层培养老年医学人才。
三、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社区和基层医疗机构与上级医院的全面合作。
四、政策鼓励和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流动。建立激励机制,吸引更多的医学人才投身于老年人慢性疾病管理工作。
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孙蓉:促进中医药新质生产力形成
当前,中医药核心和战略性技术构建,成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形成、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内在需求和重要着力点。建议——
一、聚焦常见重大、慢性疾病中的中医药优势病种和预防保健,切实做强自主创新链,彻底打通成果转化链,进一步打通基础研究、应用研发和产业化的创新链。
二、加强国家各部门政策、科技政策的科学统筹,让产品价格“有优势”,企业“有利润”,中医药才“愿创新”。
三、加强中医药国家重大创新平台布局建设,形成以创新价值、能力水平、贡献大小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中医药才“可创新”。
全国政协委员方向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为进一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建议——
一、借鉴当前的少数民族特色医药等成功的应用与开发经验,携手中国科学院研究所、各院校和企业研发力量,做好各少数民族特色医药的保护和发展。
二、探索中西药在治未病、救治、康复全链条协同融合,提升中国特色、高质量急危重症救治模式。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智能化技术赋能医疗服务流程和模式。
三、加强中医药领域核心技术的研发,使科技创新更好赋能中医药产业的发展。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手段,构建中医药科技成果的技术交易平台,完善规范技术市场。
全国政协委员靳云鹏: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
与党和国家对中医药工作的要求相比,中医药管理体系、管理力量、管理职能还存在不少问题,影响和阻碍着中医药振兴发展。建议——
一、完善省级中医药管理局体制,强化省中医药管理局产业管理职能,统筹破解中医药产业多头管理的僵局。
二、强化市县中医药管理力量,不断推动中医药管理进一步向下延伸,确保中医药工作的方针政策在基层得到贯彻落实。
三、加强中医药管理补充力量,设置中医药监管科室,配足配强中医药执法监督队伍,进一步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事中事后监管,严控中医医疗安全隐患和风险。
筑牢心理健康防线
全国政协委员施卫东:提高心理疾病防治能力
当前,提升常见心理疾病综合防治能力迫在眉睫。建议——
一、积极开展精神心理疾病科普工作,提高大众对焦虑抑郁等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的准确识别和正确认知能力,早发现早治疗。
二、多措并举,降低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经济负担。适当扩大精神药品的医保范围和医保支付比例,将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纳入医保特殊病种补贴,将焦虑、抑郁类常见精神心理疾病用药半年以上的患者纳入医保慢性特殊病种补贴范畴。
三、政策引导,扩大精神心理诊治覆盖面。线上线下融合,扩大常见精神心理疾病诊治覆盖面。
全国政协委员陈小艳: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为建立全面覆盖的青少年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议——
一、制定指导全国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规划,将国民心理健康状况纳入健康中国建设监测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推进心理健康与国民健康其他领域的立法工作。
二、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各社区建立心理健康服务站,各专业机构提供心理治疗、心理评估等专业服务,与学校、社区形成联动。
三、发挥精神卫生医疗机构、儿童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专业人才富集的优势,完善心理健康专业科室设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手段,建立青少年心理健康数据库。
全国政协委员张睿:规范社会心理服务业发展
心理咨询及泛心理健康服务对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道德素养要求很高,亟须加快谋划,强化保障。建议——
一、建立全国统一的心理咨询师鉴定和评级机制,逐步规范对心理咨询行业的业务监管机制,建立心理咨询师长期培训机制。
二、建立精神科医生与心理咨询师的心理健康医联体,加强心理问题诊疗与咨询的协同,逐步提升社会心理服务效能。
三、持续完善社会心理服务行业相关法律法规,加强对来访者的隐私保护、个人安全保护;提升心理咨询师的社会地位,鼓励更多的人员加入心理咨询行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