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频道>> 要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政协建言资政议题的优化

2024-05-22 10:19:31 来源:中国政协杂志2024年第10期 姚俭建我有话说
0

  【摘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任务,也是人民政协建言资政面临的新要求。政协建言资政是一个包括议题设置在内的动态过程。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现状考察,建言资政议题的设置需从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对现存传统生产力的迭代更新、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的建构等方面加以优化。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 人民政协 议题 建言资政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支撑,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性任务。瞄准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目标,不断优化建言资政的议题,进而提升建言资政的针对性和质量,是人民政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体现。

  一、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与对人民政协建言资政提出的新要求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首次提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要求[1]。同年12月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进一步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3]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考察,新质生产力是基于新科技革命背景的、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生产力基础要素、新的生产模式和新的发展动能的先进生产力,其内核是创新驱动。在理论层面,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创新成果,新质生产力概念的提出进一步深化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4]思想的内涵,揭示了现代化发展的动力在于生产力发展的真谛,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式现代化实践的内在契合;在实践层面,“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5],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当代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题中之义,更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除了新质生产力本身,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同样也作用于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也对人民政协建言资政提出了新的要求。这主要体现在:

  第一,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和革命性变革。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自人类社会进入现代文明以来,生产力的迭代更新始终是推动现代化由低级向高级演进的重要引擎和动力。作为最新形态的先进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代表当今社会向更高级现代化前进的方向。新质生产力的“新”体现为新领域、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动能、新模式等,落脚点在创新驱动;新质生产力的“质”体现着先进性、引领性和整合性,落脚点在高质量发展。在现代化的跃迁中,新质生产力通过创新驱动,能够更好地统筹规划高新技术和智力资源,在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上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反映了又一轮的生产力革命。从动态演进角度考察,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动力在于技术革命性突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将科学视作“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6]。随着蒸汽机时代、电气化时代、信息化时代、智能化时代的迭代发展,在信息化、智能化和全球化的综合作用下,科技创新能力已经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决定性因素。当今世界,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区块链、5G通讯、生物技术、太空探索、3D打印、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物联网、大数据与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独领风骚。因此,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是我国提高科技核心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而且是我国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前瞻性布局未来科技的关键。概言之,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引擎。

  第二,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社会全面发展的战略选择。列宁认为,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7]。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看来,现代化发展与现代社会的进步是一个互动的有机整体。在当代,新质生产力蕴含着新生事物,既需要作为生产力核心要素的人不断开拓创新,也需要社会对新事物的鼓励、支持和包容。从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分析,资源配置与分享是生产关系调节的结果,而生产关系归根结底是由生产力发展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调节既释放被束缚的既存生产力,也带来新的生产力发展契机。这也是调整生产关系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的动因所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生产力的发展在促进生产方式进步的同时进一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整体演进。人类历史上三次工业革命而引发的社会制度、生活方式改变和世界政治格局的变化就说明了这一点。历史地看,始于18世纪60年代英国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是以蒸汽机作为动力被广泛使用为标志,大机器生产开始取代工厂手工业,生产力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这不仅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变,更是推动了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世界市场等诸多方面的变革。它不仅使依附于落后生产方式的英国自耕农阶级消失而代之以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的形成和壮大,同时大大加强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改变了世界的面貌。19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成了电器的广泛使用、内燃机的使用以及通讯事业的发展,不仅使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也改变了世界格局,造成了持续一个世纪的西方先进、东方落后的局面,并最终导致资本主义国家扩张为帝国主义国家,对世界进行殖民统治,确立了资本主义的世界体系。20世纪四五十年代至今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也叫第三次科技革命。这是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空间技术和生物工程的发明和应用为主要标志,涉及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等诸多领域的一场信息控制技术革命。由于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第三次工业革命加剧了资本主义各国发展的不平衡,也导致了各国的国际地位发生了新变化。萌芽于21世纪20年代的第四次工业革命,是以新质生产力因素为先导,凸显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生产力特征。能否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抢占第四次工业革命先机的决定性因素。需要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其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新愿景,是对现代化多样性的一种新探索。只有紧紧抓住第四次工业革命的契机,以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才能促进社会全面发展,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第三,人民政协在推进新质生产力加快形成和发展中发挥好专门协商机构和智库的作用。人民政协是我国在政治制度上进行的伟大创造,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有机组成部分,其作为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广泛联系着社会各方面、各阶层。人民政协的性质地位决定了其在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可以发挥一定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发挥好人民政协专门协商机构作用,把协商民主贯穿履行职能全过程,坚持发扬民主和增进团结相互贯通、建言资政和凝聚共识双向发力,积极围绕贯彻落实党和国家重要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民主监督。”[8]实践表明,人民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和重要的智库在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有效协调各种复杂关系中具有独特的治理效能。人民政协人才荟萃、智力集聚,具有较高的权威性和高效的组织性,不仅可以为党和政府决策提供更为充分的科学性依据,而且能为科学决策的实施提供可操作的对策建议和推动的力量。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观背景下,人民政协亟须思考的是:政协的建言资政能否在培育和厚植新质生产力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建言资政助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功能优势

  在规范意义上,建言资政的过程既是发扬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过程,也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更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人民政协拥有的重要话语权和广泛影响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政协界别和委员所提意见、建议的高质量和可行性,来自于政协委员对社会复杂问题的正确见解和工作的预见性。

  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人民政协的建言资政具有特殊功能和优势。这主要表现在:

  第一,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联系面广、包容性大,位置超脱,可以就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客观的具有全局性的对策思路。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不仅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材料产业、生物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新能源产业、节能环保产业、数字创意产业、相关服务业等9大领域)、未来产业(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空天开发、氢能预储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之间的协调,也涉及人、财、物的投入,短、中、长期的规划布局,上下、左右的利益关系。人民政协作为最广泛的统一战线组织,联系面广、包容性大,位置超脱、观察视角客观,通过充分调动各党派团体、各族各界人士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政协积极履职尽责,以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客观的具有全局性的对策思路。

  第二,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能够凝聚共识、群策群力,可以就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具有可行性的推进方案。协商民主的过程就是求同存异的过程,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达成共识,降低利益聚合的政治成本和社会成本。协商民主是人民政协的主要工作方式,也是其鲜明制度优势。在当前,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面临着外部挑战压力,诸如世界地缘政治和经济疲弱带来的全球性需求疲软、关键技术卡脖子等;也面临着国内诸多观念、体制、机制等方面障碍,诸如企业预期偏弱,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体制机制不够完善,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堵点多等问题。破解难题、扫除障碍、凝聚共识,是当代中国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之一。一般来说,共识凝聚是一个从差异到逐步趋同的求同存异的融合过程,其间不排除交锋、冲突,但可以通过协商建立互信、达成共识。政协作为专门协商机构,在党的领导下,可以通过组织协商,推动政府有关部门、政协委员、企业、社会力量等共同聚焦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议题,理性分析其面临的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最大程度地凝聚起共识。期间,针对现实中存在的制约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瓶颈、堵点和困境,政协通过组织全体会议整体协商、常委会会议专题协商、主席会议重点协商、专委会对口协商、网络议政、双周协商座谈会等,可以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推进方案。

  第三,政协委员作为各族各界代表人士,在政协可以充分发挥其在各行业各领域的专业优势,就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远景蓝图。生产力的迭代更新源于人的探索和创新。同样,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取决于人的创新思维和实践。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既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任务,也是新时代政协委员的重要使命。政协委员来自各个界别,涵盖各行业、各领域、各方面,分布广泛,绝大部分都奋斗在科研、教学、生产、管理等领域的第一线,是培育和厚植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此外,广大政协委员普遍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专业素质、文化素质以及较强的创新意识和参政议政能力,在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议题上具有较大的发言权,可以就加快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提出具有前瞻性的远景蓝图。

  三、建言资政议题的优化路径

  政协建言资政是一个包括议题设置、调查研究、文本(政协大会发言、调研报告、提案、社情民意等)撰写、协商议政、成果应用、跟踪反馈等在内的动态过程。但从专业化角度考察,建言资政的过程就是提出议题、解决议题的过程。因此,议题设置是否合理、科学和符合逻辑,对建言资政的质量和效果而言很关键。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背景下,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所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要求要求人民政协的建言资政在议题设置上有所变化、侧重和调整。从可行性方面分析,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已成为党和政府主导、全社会高度关注、各领域和各部门协同推进的格局。在议题设置的优化路径选择上,需要建构更为完备的信息采集机制,确立科学评估和论证机制,从而使有关加快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议题更科学合理、更符合逻辑。

  从新质生产力的本质要求和当代中国发展的现状考察,人民政协建言资政的议题设置需高度关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关注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是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主要路径。一方面,科技创新在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中具有关键地位。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9]特别在绿色技术、智能技术、数字技术、健康技术等新领域,科技创新的作用更为凸显。另一方面,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载体。2024年2月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10]”由科技创新带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是新质生产力的聚集地、孵化地和孕育地,尤其是在未来产业中的前瞻性布局,将有望助力我国在全球创新网络中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因此,为落实党中央要求,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方向,政协需要组织力量从五方面展开实证研究:一是产业集群化战略;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布局的区域性规划;三是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的约束条件与机制;四是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孵化器基地建设;五是重点领域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保障机制。

  第二,关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逐步完善。由于新质生产力以新的生产要素赋能中国式现代化,在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塑造现代化人力资源并提高其利用效率是形成和驾驭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前提。创新链、产业链的进步必然依托于包括拔尖创新人才、后备人才和产业工人队伍在内的全人才链的建设[11]。这不仅需要汇聚拔尖创新人才而产生倍增效应,也离不开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建设。现在面临的困境是创新和人才因素还不足以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无论是当下的高质量发展还是面向未来,全社会创新人才载体建设是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机制;创新型教育体系则成为涵养新质生产力人才的“蓄水池”。因此,有关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的选题需要从四个方面加以研究:一是人工智能爆发式发展背景下包括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终身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体系的改革与发展;二是中国特色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三是拔尖创新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化;四是新质产业技能工人职业培训体系的完善。

  第三,关注对现存传统生产力的迭代更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每一个都利用以前各代遗留下来的材料、资金和生产力;由于这个缘故,每一代一方面在完全改变了的环境下继续从事所继承的活动,另一方面又通过完全改变了的活动来变更旧的环境。”[12]在现实中,社会生产力系统总是处于传统生产力、现代与未来生产力同时存在并相互补充的状况。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13]为此,政协的课题研究需要聚焦三个问题:一是如何通过数字新质生产力链接、渗透、重组、赋能各种传统生产力要素,扩展传统生产力的效率边界;二是如何全面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尤其是通过注入新的科技基因,使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三是如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有序确立新旧动能转换的接续机制。

  第四,关注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建构。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表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时,就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时,就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新质生产关系具有的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是一场深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变革,塑造适应新质生产力的新型生产关系同样是一场深刻的革命。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二者矛盾运动,推动着生产方式的变革和整个社会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14]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形成和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也在不断变革中,分配关系和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等生产关系要素也会重塑。当前,政协要利用自身优势,特别要在五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一是举国体制与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协同性问题;二是新的财富分配方式;三是新型劳动关系的确立;四是创新成果分配机制的确立与完善;五是科技人员激励机制的优化。

  (作者:中国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常务理事,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教授)

  (责编:霍 赫)

  注 释:

  [1]“习近平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强调 牢牢把握东北的重要使命 奋力谱写东北全面振兴新篇章”,载《人民日报》,2023年9月10日,第1版。

  [2]“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载《人民日报》,2023年12月13日,第1版。

  [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载《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第1版。

  [4]《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74页。

  [5]习近平:“努力成为世界主要科学中心和创新高地”,载《求是》,2021年第6期。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十九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版,第375页。

  [7]《列宁全集》第十六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09页。

  [8]习近平:《在中央政协工作会议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5页。

  [9]“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201/ad7e90874ca140be8e4b7b9c3526976b/c.html。

  [10]“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讨论政府工作报告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载《人民日报》,2024年3月1日,第1版。

  [11]张辉、唐琦:“新质生产力形成的条件、方向及着力点”,载《学习与探索》,2024年第1期,第82-91页。

  [12]《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9版,第540页。

  [13]“习近平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载《人民日报》,2024年3月6日,第1版。

  [14]“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新华网,http://www.news.cn/politics/leaders/20240201/ad7e90874ca140be8e4b7b9c3526976b/c.html。

[责任编辑:张文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