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高起点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长沙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上指出,“中部地区发展站到了更高起点上”,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中部地区当前发展形势的重大判断,为中部地区崛起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站到更高起点上,中部地区必须要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强化重要功能,挺起中部“脊梁”,在加快推进高质量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中做表率、当先锋。
打造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接续区”。中部地区是中国四大区域板块中唯一地理上与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五个国家重大战略直接关联的板块,居“天元”位置。要加快与其他重大战略的衔接,打造支撑新发展格局的战略接续区。与长江经济带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的融合联动,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韧性,保障区域生态安全;与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战略对接,有利于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创新和开放水平。中部地区要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强化对内对外开放。对内充分衔接东中西部,畅通商品、人才、资本、技术的跨区流动;对外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充分利用好新亚欧大陆桥、陆海新通道,积极对接世界价值链中高端,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支撑。
培育扩大内需的“动力源”。2023年中部六省总人口占全国比重达到25.81%,但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占全国的24.39%,显示增长潜力巨大。中部地区要坚定树立“大市场观”,加快打造区域统一大市场。要依托庞大人口基数,充分发挥好消费的基础性支撑作用,优化收入分配格局,提升居民收入水平,提升消费总量。加快培育壮大新型消费,打造更多消费新增长点。要协同建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制度完备、治理完善的高标准市场体系。进一步深化改革,全面打破地区隔阂、行政分割,全面建成准入平等、监管公正的营商环境。加快培育若干消费中心城市,打造城乡高质量消费载体。
打造新质生产力培育的“示范区”。中部地区创新和科教资源集聚,普通高等院校占全国比重达23.94%,在校大学生人数占全国比重达27.16%,累计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70家,汽车、电子信息、高端装备制造等世界级产业集群加速形成,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中部地区要进一步发挥产业和科创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在确保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特别是在核心技术攻坚上,要加快产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同时要牢牢把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进程。要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未来产业,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新动能新优势,将中部地区打造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的关键战场。
建成国家统筹发展和安全的“压舱石”。中部六省中,五个为全国产粮大省,煤炭储量占全国储量的三分之一,稀土、铜、铁、钨、锑、铋、磷等资源在全国占据重要地位。要进一步发挥中部地区的粮食能源资源供给优势,加快中部地区国家战略腹地建设,将中部地区打造成为统筹国家发展和安全的稳定器与压舱石。中部地区要加快提升粮食能源资源产业链供应链安全保障能力,以一域之稳促全局之安。要坚定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始终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摆在首位,牢牢守住耕地这个命根子。完善粮食产购储加销体系,完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加快发展绿色农业,推进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实现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增效,提升农产品附加值。要在确保能源资源供应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利用效率。加快规划建设新型能源体系,因地制宜发展可再生能源,有序推进大型水电基地建设。健全政府储备和企业储备有机结合、互为补充的能源资源储备体系。推进能源安全监测预警能力建设。
塑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2023年,河南、湖北、湖南、安徽、江西、山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分别为57.1%、65.47%、60.3%、61.51%、63.13%、64.97%,而同期全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意味着中部地区是全国农业人口群体集中的主要区域,是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主战场。中部地区要不断探索城乡区域协同发展的新模式,加快塑造中部地区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要以县域作为统筹新型城镇化与乡村全面振兴的切入点,科学定位、因地施策、分类引导,培育壮大县域经济,推进县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要继续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行动,持续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覆盖。要加速城乡要素双向流动,促进发展要素和社会服务深度下沉。
(作者方洁 系全国政协委员,民建湖北省委会副主委,湖北经济学院院长、教授)